老师、家长、孩子心理焦虑该如何解压?

乐求学 人气:2W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师家长以及孩子的心理也越来越焦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老师、家长、孩子心理焦虑该如何解压?

老师、家长、孩子心理焦虑该如何解压?

案例

年近40岁的赵老师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作为一名女教师,她带班严谨,教学认真,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但是,因工作紧张度过高,她在高考前的一天,在课前出现反应失常。此后,赵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感到紧张,最让她困扰的是频尿,每到该上课前总想跑厕所。这一天,不堪困扰的赵老师预约来访:我知道我心理有病了,感到身体也不行了,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我对工作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最近不得以临时辞去了班主任工作。医生让我先按焦虑症吃了一阵子药,结果我只是睡觉好了一些,心里还是焦虑不安。现在,我心里老是想着焦虑症这件事,越想越焦虑,感觉问题越来越严重,担心自己总是这个样子,怕是连课都上不了了!现在学校里就要开始评职称了。去年我希望满满的高级职称,最终却没有到手。再这样下去,我的职称还有什么希望?

心理解析:正确认识焦虑反应

赵老师的焦虑不安属于焦虑症吗?

焦虑症是一种并非由焦虑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虑刺激解释的、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神经症。

担心职称评定再次无望是赵老师焦虑反应的根源所在。就是说,生活中有一个引起她焦虑的现实问题,其焦虑反应由焦虑刺激引起,可以由焦虑刺激合理解释。因此,这种焦虑并非焦虑症。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反应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现实刺激的原因。焦虑症的特点是,并不存在引起焦虑的现实刺激,焦虑没有确定对象和固定内容;正常的焦虑反应,则存在引起焦虑的现实刺激,这种焦虑反应具有确定对象和固定内容。很明显,赵老师的焦虑有现实刺激。据此,可以判断赵老师的症状并非焦虑症,而是一种焦虑反应。如果说她的焦虑反应有点不正常,只是这种焦虑反应过度了。担心职称评定无望,成了她心理上一种灾难性的期待,并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赵老师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普遍性。调查发现,经常有焦虑反应的教师占52.9%。这告诉我们的确有不少教师会经常出现焦虑反应。不过,这些焦虑反应都不好轻率戴上焦虑症的帽子。即教师的焦虑反应大多都有现实的焦虑刺激。

那么,诱发教师焦虑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外部的客观原因。就全国情况看,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职称待遇等都还不是很乐观,有些地区教师的收入还很低。但是教师的工作量并不小,很多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单就工作时间而言,调查发现我国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我国施行的8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时,许多隐形的劳动付出还没有计算在内,尤其是班主任,在校时间会超过10小时。与此相关联的是,教师还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升学竞争压力,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过高期待压力,有来自学生难教难管的管理压力。此外,还有近来不断发生的教师遭受学生和家长人身攻击的恶性事件,这都会诱发教师的焦虑反应。

其次是内部的主观原因。为什么教师面临同样的工作环境,却未必有同样的焦虑反应?性格较平和、自我实现期望值适中、心理承受力较强、对焦虑刺激不太敏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好的教师,面对同样的工作环境,往往焦虑反应就比较轻,或者没有焦虑反应。前面案例中,赵老师的焦虑反应除了客观原因外,也不能排除个人的主观原因。

心理对策:多种方法化解焦虑

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的外部客观条件,有助于化解教师的焦虑反应。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里侧重从内部心理调节角度来谈教师焦虑反应的化解。

就一般的焦虑症状说,心理调节有很多方法,主要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有焦虑倾向的人容易过高估计危险性,有一种夸大的灾难性期待,也就容易产生焦虑。所以,很多情况焦虑症状的调节,都需要从认知疗法入手,通过认知调节来化解焦虑症状。

基于这样认识,我决定采取认知疗法,就如何看待职称评定与赵老师进行了详尽的咨询会话。帮助其变消极的思维方式为积极的思维方式,通过改变认知来进行心理调节,勇敢地正视所谓的灾难,看到最坏的结局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赵老师逐渐感到如释重负:与职称相比健康的生活更重要。一旦连最坏的结局都不怕了,心中的焦虑也就彻底粉碎了。

教师应该提高自我心理素养,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焦虑反应,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认知调节,即赵老师那样,改变对生活事件的看法,适当调低自我期望值,学会用平常心面对压力。二是自我放松,感到焦虑不安时,利用课余时间,先让自己坐下来,紧握拳头,绷紧胳膊,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放开,体会手臂的放松。反复做几次,身体的放松会带动心理的放松。三是体育运动,容易焦虑的教师,课余多参加慢跑等活动可以化解焦虑,稳定情绪。四是变换环境,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培养爱好,听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缓解焦虑。五是为所当为,坚持做应当做的事,不要因心情不好而逃避。六是主动肩负: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暂时减少工作量。

当然,如果焦虑反应很重,就需及时进行专业求助,在专业人士帮助下,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和满灌疗法等行为疗法,来逐渐化解焦虑了。如果确实已经患了焦虑症,还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如果哪天你也焦虑了,千万不要忘了:一般焦虑反应不可怕,适当焦虑对人还有积极意义。

父母、老师、孩子如何共同减压?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紧张的学习生活又要开始了。面对新学期,不仅孩子们心理会出现波动,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也开始感到有些焦虑。事实上,很多家长和老师眼下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成长问题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心态和成长。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据亲子教育专家、育儿畅销书作家、北京育英学校课程研究员刘勇赫介绍,学生如果出现焦虑症,经常会出现心神不安、情绪化、紧张烦躁、抑郁和失眠盗汗等症状,在行为方式上也会在作息安排等方面出现一些变化,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降低自己的社会功能。

儿童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过程。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而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却普遍较高。刘勇赫向记者介绍,“当外界对他的要求,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那孩子就容易产生一些焦虑心理”。

每个孩子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多数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会互相攀比,不断地用自己的孩子和周围的孩子进行比较,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外界对他的要求 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家长的用心,但这种用心仍然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此外,学校中甚至出现了老师在开学后,直接在参加过假期补习班学生的.基础上继续教学的不良现象。这让没有报班的学生成为小众群体,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这也助长了让孩子们假期参加各种补习班的现象。一些老师甚至会自己开办补习班,强迫孩子们利用假期时间继续补课。

当今社会,除了父母和老师以外,孩子们还承受着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儿童压力的一大来源。“别的孩子”都在学习,都在上补习班,会使得儿童产生一种紧迫感,而“别的家长”“别的亲戚”也都在关注着孩子学习成绩,无形中又为孩子增添了不少压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紧张来源于自身和目标之间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当父母对孩子产生期望,付出心血时,孩子们也会对自己有所有要求。一旦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目标,在达到目标之前,都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只有达到目的才会真正放松。而在他们紧张的同时,还在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由于儿童心里承受能力较低,又无法实现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常常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产生一种角色紧张,甚至发展成为焦虑症。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把他们当作一个楷模,否则孩子只会把他们当做普通的监护人。老师虽然在孩子们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去承担孩子们的教育工作。

从意识层面来看,儿童面对课外补习班所产生的焦虑现象,来源于对参加补习班这一行为的不认同。刘勇赫建议,如果孩子的确需要参加补习班,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他明白其中的意义,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参与到选课中来,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习惯等,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避免强迫式学习。

儿童并不擅长梳理,当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焦虑现象。刘勇赫表示:“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进行人生规划,缓解孩子的焦虑现象。通过对孩子的学业进行分析,理清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科发展是否均衡等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不足,再进一步查漏补缺,各个击破,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提升策略,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采取自学的方式或者一对一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弱科。

“生活处处是学习,人生到处是真谛。亲子互动也是一种学习。”刘勇赫建议家长们把生活看作一种学习资料的积累,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学习和各种补习班,增强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以轻松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把功夫下在平常才能厚积薄发。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严重的焦虑现象,应该及时介入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