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问题学生

乐求学 人气:1.34W

问题学生是永恒的话题,可是其实问题学生就真的是无药可救吗?下面小编想跟大家聊聊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

所谓的问题学生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

电影镜头聚焦在一所叫“池塘之底”的专门收治问题学生的学校,老师们停不下来的愤怒吼叫,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挑衅神色,共同构筑着这所学校不一样的氛围。

影片开头,一个神情呆滞的男孩,站在冷冷的校门边上,始终盯着道路延伸的方向,念着“今天是星期六,爸爸要来接我”,直到门卫将他抱起,除了机械式地弯曲了身体,神情和内心却始终一动不动。他叫皮比诺,是年龄最小的孩子,不会做很多事,包括读书。

13岁的男孩莫朗,给老师取外号,设陷阱使管理人员头破血流,偷盗老师的东西等等。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学校里还有40多个。有的性格孤僻,有的说谎成瘾,有的黄色暴力,有的甚至杀过人。在这里教书的老师“已经不会笑了”,就足以说明孩子们制造了多少让人头疼甚至痛恨的麻烦。比起正常家庭家长眼中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爱玩游戏、不感恩父母、不讲礼貌、学习成绩不好等等,简直弱爆了。

一处微光,一切闪耀

说完问题学生,我们说说新来的老师。如果“以貌取人”,这位被取笑为“子弹头”、鸡蛋头”的老师肯定不是讨学生们喜欢的类型。但正是这位叫“马图”的老师最终俘获了所有孩子的“芳心”,凭的既然不是貌相,那就只能是实力。

整部影片下来,你不会觉得马图有三头六臂,或异乎常人的才华,他只是一位平常的音乐老师。但能在这么多问题的学校“活下来”,并成功完成一朵白云影响一朵黑云,一颗绿树影响一颗枯树,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教育使命,凭借的究竟是什么?

之前,为换得表面的秩序和服从,学校采取的措施是“行动回应”。简单地说,就是你犯错我行动。行动包括:打和关禁闭。无论出发点怎样,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它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恨的种子。

马图从学校之前的行为模式跳出来,带着一双善于寻找亮点和善意的眼睛,从一个学生无意哼唱的一句歌词开始,将所有的孩子纳入进来,组建了音乐合唱团,开启了一段音乐教学之旅,由此打开了学生尘封紧闭的心门。

沉闷的学校被歌声打破,迎来了打骂之外的乐音,迎来了意愿之声。老师们纷纷反映,“孩子们唱歌后反应变快了,人变聪明了”,“孩子们爱上了唱歌,学校安宁了许多”,门卫甚至写信邀请了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欣赏孩子们的演出。尤其是莫朗这个拥有独特声线却“刻意叛逆”的孩子,从“恶作剧之王”走入音乐,接受音符的洗礼,领受马图的指引,最终成了优秀的音乐家。

音乐是这群孩子从“问题孩子”走出来的重要通道,但它的开端却仅仅是“一句无意中听到的歌词”。这微弱的“星星之火”,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学习生活的领域中逐渐燎原。正如马图所说:“无论他们唱得怎样,随着唱的时间越久,他们的表现越好,问题也越少”。

听孩子们高声唱着“一处微光,一切闪耀”,那种意气高昂的神情让人动容。电影以一群问题孩子的成长启示我们:永远不要给问题做加法,那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要像马图老师一样,将每一次犯错,每一种主动爱好的意愿都当作成长的希望,学会给人生的希望做加法,给问题做减法。甚至,不要给“问题”任何面子,彻底忽视它,将眼光和心思放在事物的积极面。相信,阳光一旦到来,黑暗就会自行撤退。

清除“应该”的魔床

听过一个故事:魔鬼有一张床,尺寸是现成的。它每每守候在路边,将路人揪到床上。碰到身体比魔床长的,就将头或脚锯下来。遇到矮个的.,魔鬼就将路人的脖子和肚子像拉面一样抻长。只有极少的人是刚好符合磨床的尺寸,多数人要饱受折磨,身心俱残。

其实,“应该”就是家长心中的魔床,你应该听我的话,你应该好好读书,你应该感恩于我的付出,你应该当官,我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有效的等等。凡是不符合“应该”的就是有问题的,就是要掐头去尾或硬生生拽长的。也许,什么也不做,只是及时将自己心中的“魔床”清理干净,问题就少了很多,这也是做好“问题减法”的开始。

也许,有人要质疑:《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一样?当然不一样,家长拥有更多挖掘希望的机会,家长是先于所有老师的“第一位老师”,有更先天优势做好“希望的加法”。

我的故事讲完了。那位前来咨询的家长,不知何时,泛起了不好意思的脸红。从她热切期待改变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希望的开始。

我和她共同约定:一个月后,再来分享她的改变与体会。

TAGS: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