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书笔记(精选5篇)

乐求学 人气:1.7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花女读书笔记(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花女读书笔记(精选5篇)

茶花女读书笔记1

《茶花女》讲述了巴黎一位很独特很受宠的娼妓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娼妓徘徊于上流社会人群之间,却经营着最卑微,不具社会地位的职业。玛丽哥特也以其出众的美丽与气质赢得了当时社会绅士的喜爱。一次偶然机会,男主角阿尔芒与玛丽哥特一见钟情,并久久不能忘怀。在朋友的介绍下,阿尔芒终于找到机会与梦中情人玛丽哥特认识,然而玛丽哥特以她特有的招待人的方式取笑了阿尔芒,自尊心极强的阿尔芒离开了玛丽哥特的包厢。两年后阿尔芒任然不能忘记玛丽哥特。

两年后的一天,他们得以认识,阿尔芒以其真实的爱打动了玛丽哥特,玛丽哥特为自己找到了真的爱自己的人而喜悦,很快他们坠入爱河。不久,他们就在乡村享受他们二人世界的美好。然而,玛丽哥特之前在巴黎的生活并没有放弃纠缠她,陷入债务后,玛丽哥特变卖了很多自己的物品偿还债务,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为了不让心爱的阿尔芒陷入破产的境地,玛丽哥特隐瞒了这件事。阿尔芒发现后执意要帮助她,将自己母亲留下的遗产转让给自己的爱人,在这关键之际,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以验证家族风气,保住家族名誉的理由要求阿尔芒离开玛丽哥特,在遭到阿尔芒的拒绝后,其父亲偷偷地亲自向玛丽哥特提出了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玛丽哥特忍痛离开了阿尔芒,并写下了绝情信,不知情的阿尔芒心痛不已,虽然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玛丽哥特,却来到巴黎想尽办法折磨她。深受病痛缠绕的玛丽哥特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向阿尔芒求情,阿尔芒提出了当年玛丽哥特为了一位伯爵残忍的离开他,背叛了他们爱情的往事,玛丽哥特一直保守着那个秘密,自己隐隐的痛苦,阿尔芒的恨始终敌不过对玛丽哥特的深爱,怜悯之心泛滥,两人又重归旧好。然而,一次误会,阿尔芒忍痛离开了玛丽哥特,出国旅行,回来时得知玛丽哥特患病生亡,并留下了一本日记,阿尔芒想尽一切办法找回属于自己的日记,看了日记后的阿尔芒悔恨不已,痛苦一生。自此,悲剧版的爱情得意告终。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娼妓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

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茶花女读书笔记2

我执了你的手,但是上帝,执意将我从你身边拖走。——题记

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

故事的内容我也不想多说了,但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不在希望看到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这样的爱情了,小仲马用了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一段最感人的故事。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有人说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是真有其人,那么这位美丽善良充满迷人色彩的女人,一定让他伤透了心,所以才会让阿尔芒代替他的心,忧郁的死去吧。多情而又充满智慧的小仲马先生,谢谢您为我讲诉了这么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玛格丽特,一个那样桀骜不驯的女子,她沦落风尘,在繁花最盛的年岁里,本着自己如花的美貌过着表面浮华实则空虚的日子。上帝把阿尔芒,这样一个简单纯朴,仍然愿意相信爱情的青年送到了她身边。他执着,他坚贞,没有一丝动摇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用世间最坚定最美妙的爱情,打动了玛格丽特高傲的心。

然而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要以悲剧收场,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以小仲马让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来到玛格丽特同阿尔芒的爱巢,提出无理的请求:为了阿尔芒和他妹妹的姓氏,离开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让她接受了这个荒谬的要求。然后年华滔滔逝,待知晓真相的阿尔芒再回首,玛格丽特已然香消玉殒,留给他唯一的纪念,只是一本写满了爱意和伤痛的日记。当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妹妹而放弃自己的爱情那一刻起,当阿尔芒因爱生恨利用奥林普恣意伤害玛格丽特那一刻起,一切就已经不可挽回。

玛格丽特,一个世人眼中的,为了自己深爱的人,竟愿意那么傻,傻得无声息地离开,傻得放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权利。

玛格丽特心中对阿尔芒的爱意,那么深那么浓,却无法倾诉无处宣泄,唯有将一切恨说,遗留在被病痛折磨时的每一个黑夜里。爱再浓,也终究,终究敌不过病痛和岁月,玛格丽特只能含恨与世长辞,留下了泪迹斑斑的一页页日记。这是多么凄怆的结束,所有悲壮爱情的毁灭,都从死亡开始。而阿尔芒至她死的那一刻,仍以为她只是一个水性杨花的,无情而不知廉耻地背叛了他坚贞的爱情。

这又是歌剧同原着的一个分隔点,歌剧里威尔第安排薇奥列塔在死前同阿尔弗雷德见上了最后一面,一切误会被解开,然而薇奥列塔的病已经无药可救,终于还是死在了阿尔弗雷德的怀中。威尔第想弥补些什么呢?让他们见上最后一面,圆了薇奥列塔最后的梦想吗?可是不不不啊,这已经不是那个悲情的玛格丽特,不是那个含恨逝世的玛格丽特。她同阿尔芒的爱情,就是要此生再不能有交集,才会那般凄美动人,才会流芳百世。

永记得阿尔芒于玛格丽特死后,来到她墓前坚持为她迁墓的情景。当棺盖被打开,看到玛格丽特那曾经让多少人迷醉的容颜已经腐烂,只剩窟窿的眼窝,烂掉的嘴唇,深陷的青灰色的脸颊,唯有那两排贝齿依然洁白如初,我的心同阿尔芒一样剧烈地颤抖,痛是那么凄厉,泪水涔涔地落。那时候,我还只是个欢天喜地的孩童,为了一块松软可口的棉花糖,愿意乖巧地坐在家中的长凳上,背诵唐诗三百首。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离别。

然后时光匆匆,如今我已长成,二十岁,已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那些生命里从不停歇的相遇和分离的循环,将人的心磨得长出厚厚的茧,再不容易被刺穿。再次回温《茶花女》,心中凄怆依然,眼角却已没有泪水。因为时间它一直如此:相爱的人见不到最后一面,伤心人捱不过最后一刻,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另一半得先走一步,就是感情日久生分,一切都是时间作祟,一切都是时间的错。多少爱情,都是这般错过。

有评析家说,迪瓦尔是一个势利的人,非要因了一些浮华的名望,将两个相爱的人硬生生隔开。然他有什么错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不过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好。若非要说他有错,那也只是错在他不曾经历过这等深情的眷恋,故不知当他高举起手中父爱之斧,将二人紧紧相连的心肉一刀劈开时,阿尔芒的血,已经淋漓如柱。

是社会的错吧。有时我会想,如果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不是相遇在一个浮华空虚的社会里,他们大抵会过得很幸福吧。可是,若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环境里,他们也许根本不会碰上,即便相遇了,也不能织出这般撼动人心的爱情。相遇在错误的季节里,爱情最是凄美。

所以小仲马要玛格丽特至死,也不被阿尔芒所谅解。直到一切真相揭晓,命运却已经让他们天人相隔。

“山上的茶花开呀开,你曾走到山上来;那时候我奋不顾身,只为看一次花开。”玛格丽特,一个烟花风尘女子,顶着世俗的压力勇敢地接受了阿尔芒的爱情,却终于还是没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任多少美好多少曾经,成为无可挽回的过去。她终于还是被上帝拖走,放开了阿尔芒温暖的手。

美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蝴蝶破茧而出,她唯美的爱情,已经时日不多。于是,玛格丽特必然要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成为凋谢的山茶花。

一直很想为《茶花女》写点什么,只无奈于笔下生涩,深怕自己这杆拙笔,亵渎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之间的爱情,今天总算是写了出来,却依然无法表达出我内心万分之一的敬与痛。

即便茶花已谢,但我深信,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纯洁的爱情之花,将永远在人们心间怒放。

此情已逝,而吾心长记。

阿尔芒,阿尔芒,我曾为你那么傻,可我怎么能让你知道。

最后再套用别人的一段话: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茶花女读书笔记3

茶花女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在巴黎是当红妓女的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的爱情悲剧。故事是以玛格丽特的死后众人收买她的遗产并将钱拿来还债为开始,是由主人公阿尔芒来讲述这整个故事: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在巴黎,年轻貌美的玛格丽特是最著名,最受上层男性社会欢迎的妓女,因为其酷爱茶花,人称“茶花女”。一段时期内,她与并不是很富有的青年阿尔芒相爱,并且拒绝了其他的追求者,但是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她拒绝了钱财的主要来源。玛格丽特因身患严重的肺结核,阿尔芒便带她到美丽的乡下疗养,同时享受两人的甜蜜生活,但也因此耽误了已成习惯的探望父亲的时间。这以后,阿尔芒的老父亲以为儿子出了事情,便道巴黎来找他,在从仆从那里获知儿子现在的生活状况后。他坚决的让阿尔芒去巴黎等他一起回去,而自己却瞒着儿子悄然来到他们生活的乡下以现有的身份,地位,财力为理由,不容置疑的要求玛格丽特尽快离开阿尔芒,这是玛格丽特伤心欲绝,但为了阿尔芒及其妹妹的生活她还是同意了。当阿尔芒回到他们生活的乡下时,发现玛格丽特竟然已经回到了巴黎,离开了自己,并且又开始了以前的纸醉金迷的腐化堕落的生活,而且甚至是比以前更甚。不明这里面原有的阿尔芒由于爱情的伤害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开始的时候,他在巴黎也找了一个漂亮妓女来作为自己的情妇,而且是随时用这来刺激玛格丽特。终于是玛格丽特忍受不了这一切,离开了巴黎后又病重住院,而且很快处于弥留状态。她想让她的爱人阿尔芒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把整个事情的真相写在了一本日记里,交给了阿尔芒和自己的朋友,并求她将这本笔记转交给阿尔芒。一直到死去,阿尔芒都没能来看她。直到最后听说玛格丽特已经死了,才最终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玛格丽特年少的时候是个贫苦无知的乡下姑娘,但是来到巴黎后,由于穷困潦倒,开始了其卖笑生涯。但由于其生得花容月貌,在巴黎的贵族公子中很受欢迎,受到争相追逐,成了当时红极的“社交明星”。但即使是这样她随身的装扮一直少不了一束茶花,于是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在一段时间内得了肺病,在疗养院接受治疗时,疗养院里以前有位贵族小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到了晚期,没过多久便死了。那位贵族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一次偶然经历的时候发现玛格丽特非常像他的 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但当玛格丽特说出自己身世后,公爵答应她只要她能改变自己以前的生活,便负担她以后的全部日常费用。但如果玛格丽特不能依照这样完全做到,公爵将钱财便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的生活入不敷出,到那时已欠下多达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玛格丽特像往常一样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在邻居勃吕当司带来的两个青年中,一个是税务局长杜瓦先生的儿子阿芒〃杜瓦,他已经在初次见到玛格丽特后,疯狂地爱上来她。

就在一年前,玛格丽特的生病期间,阿尔芒便每天跑来打听她的病情,但却不肯在那里留下自己姓名。就在勃吕当司向玛格丽特讲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后,玛格丽特很是感动。那晚,玛格丽特和朋友们尽情跳舞时,突然病情发作,阿尔芒关切地劝玛格丽特不要像这样残害自己,并在那里向玛格丽特清楚的表白了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一直小心珍藏着六个月前她丢掉的那颗纽扣。这时玛格丽特在生活中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复苏,动了真情,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表明以心相许。 阿芒内心中对她的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摆脱原来那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一起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在她准备自己一个人筹划一笔钱时,她请阿尔芒离开她一晚上。阿尔芒出去的时候,恰巧碰到玛格丽特以前的情人,于是顿生嫉妒。回家之后,他立刻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在信中他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要离开巴黎。但是,他并没有走,此时此刻玛格丽特是已经成为了他的希望和生命,在知道事情的原因后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痛苦的对阿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玛格丽特的努力,她和阿尔芒终于在巴黎效外租到了一间公寓。公爵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是恼怒,便断绝了玛格丽特经济来源。为了生活,玛格丽特背着阿尔芒,将自己的金银首饰以及车马典当了,用来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了解到这以后,于是决定把母亲留给他自己的一笔遗产转让给玛格丽特,以还清玛格丽特原来所欠下的债务。后来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独自一人去了巴黎。

后来得知那封信原来是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先生所写的,他想骗阿尔芒离开,然后自己去找玛格丽特说清楚事情。善良的老人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已经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但是那家人家在打听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坚决表示:如果阿尔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他们便是要退婚。玛格丽特异常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说,如果一定要让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就无异于等于是要了她的命,可杜瓦先生也毫不退让。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做出了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

那之后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并且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往昔荒唐的生活。后来,迫于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苦苦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尔芒也怀着痛苦无比的心情和父亲一起回到家乡。但是,这之后阿尔芒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后来在深深的思念下,他又失魂落魄地回到巴黎。但是这次,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对他的“背叛”。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设法给她难堪。骂她是没有良心的、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当作商品出卖。玛格丽特面对阿尔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以后永远也不要再见面。阿尔芒要求她与自己一同起逃出巴黎,逃到遥远的,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守护着他们的爱情。但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做,因为她已经发过誓,阿尔芒误以为玛格丽特和男爵有海誓山盟,便生气地把玛格丽特推倒了,然后把一叠钞票扔在她身上,转身离开了。玛格丽特很是伤心,昏倒在地。 玛格丽特在这场刺激下,一病不起。男爵与阿尔芒决斗受了很重的伤,后来阿尔芒出国了。新年快来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加严重了,脸色苍白,没有一个人探望她,她感到很孤寂。只有杜瓦先生来信告诉她,他很是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自己的诺言,已经写信把事情的真相都告诉了阿尔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她的阿尔芒。在她临死前,以往的债主们都来了,每个人带着借据,逼迫她还债。执行官来执行判决,查封了她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把一切进行拍卖。弥留之际,她呼喊着阿尔芒的名字,“从她的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心爱的人。 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后来阿尔芒重新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原来的一本日记交给了他。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金子般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小仲马的这篇文章反映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之间纯真的爱情,虽然文章是以悲剧结尾的,但是这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决定的,并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文章堪称经典的是阿尔芒初次见到玛格丽特,便深深的爱上了这位虽在风尘中却不受污染的,向往纯真爱情犹如他自己一样的女人,虽然在玛格丽特讥笑他后,仍然深深的爱着她,她生病了便天天去看她,但从来不留下姓名,等等。作者将一个身处爱情之中的青年的思想情绪描写的丝丝入扣,非常生动,在没有看到心上人的时候想看到她,这时便觉的度日如年,时间过得是如此漫长,而且为了见到心上人自己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看到了心上人之后又害怕自己吓到了她,在心上人在身边的时候便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间一天便这样过去了。当心上人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心如刀绞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排解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 ,等等。反映了作者对爱情深刻的了解体会。

但是这个故事却是以悲剧结尾,反映了当时在社会中那些虽然外表看上去整日欢笑,衣着华丽的妓女,内心中的悲哀,以及社会中只看重外表,只想得到肉体之欲,而没有真正爱情的贵族公子的悲哀。

茶花女读书笔记4

厚厚的一本书,到处显示着尘封的意象。一个人从暗处走来,没有面孔,只有泪水,并且径直走去,没有身影,消失之后,又没有梦。

我想象她的笑容:艳丽如同珍珠,花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倒影,风的轻歌,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恐怕只有林徽因的诗句才能配上她。

朔风中,只有飘飞的叶子,没有凋落的心情,于是我想起了茶花,那淡淡的茶花,曾经是一个美丽女子发髻上的花束,却怎会开在一冢荒凉的坟上呢?那是善良的灵魂留给世人最后的美丽。

是爱,让这个失落的灵魂享受到了人生中最后的短暂,却又是最大的宽慰。是爱,让这个看到星火般希望的灵魂再次坠入地狱。当我把世人无限浅薄的同情全部给予她时,一个声音像是从水底传来:“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冷眼看待人生的史铁生说过:“我以为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愚氓举出了智慧,我常以为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众生度化了佛祖。”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寂然了。

我似乎又看到了那朵花,“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生命如此孤寂,却又“一任群芳妒”,连最喜欢的蝶儿,也无奈地飞走了。留下它一个独守最后一片飘零的花瓣,空余一脉淡香。

茶花女读书笔记5

巴黎,深秋季节。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独自一人走进蒙马特公墓,沿着铺满枯黄落叶的小路,一直来到这片墓地的一个偏僻的角落。这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于此。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

我在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这书我自己也买了,看了好几遍,因为我不会对书做什么评论,才疏学浅的原因,所以只好转帖别人的一些评论的.至少我为这本书感动也悲哀.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

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

但是玛丽。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杜普莱西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贝雷戈伯爵,他也许是玛丽。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这可能是因为玛丽。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如果她对自己能够稍加节制,安心调养,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适当的控制。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应该抓紧时间寻欢作乐,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对待人生;也许她想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们在她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总之,她的健康迅速恶化,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我们还是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关于她的不幸和堕落的原因,留待社会学家们分析探讨去吧。这里我想说的是,类似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样身世的女性,在古今中外的民间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在中国,人们往往会用“红颜薄命”这四个字来概括她们的命运,而一提起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或感慨叹息一番。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们的姓名连同她们的花容月貌以及她们的悲惨身世都早已湮没在那些荒丘野蔓、黄土残碑之间了。谁还会再记起她们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毕竟又是一位幸运者。关于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仲马,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小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