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目送》写的读后感1500字

乐求学 人气:1.63W

引导语:《目送》是龙应台创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看《目送》写的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看《目送》写的读后感1500字

看《目送》写的读后感1500字【1】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目送》,我深深的被这本书中的文字所迷住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龙应台的文字太迷人,还是什么,但是我始终坚信,有梦的人会看见美好的未来,心中能够装下整个生活的高兴就一定会憧憬未来更好的明天。

我觉得我现在看书真的如同看电视剧一样,我很想去认真、细致的把握住每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当然,我知道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同样,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我觉得,这种不同也一定是大同小异,我们不能够强加别人去做什么,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指定别人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心逐渐的放松下来,想一想我们现在该需要做什么,再也不要那么的浮躁,再也不要那么的狂热了,因为那样的等待与无助是毫无用处的,只会不断的浪费你的大好时光。

我很喜欢龙应台的文字,读上去使人暖暖的,如同夏日的骄阳一般,当然,我并不觉得任何一个作家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最好的,都能够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是我觉得龙应台应该是让大部分人,或者是多数人都爱上了她的文字。

我甚至作为一个对于电影和电视剧来说都有着自己独特感受的影评人和剧评人来说,书评相对于我而言变得十分的艰难,我并不是写出来,我也并不是没有更多的灵魂思想想与你们交流,但是说书评不像电视剧和电影,你可以通过流动的人,演员的演技,灯光的架设,包括剧本的囊括等方面去再深一步的发掘。

可是,当我一旦面对非常无聊,或许可以说是一张无声的书页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你的心中究竟在想一些什么,你不是在想这本书存在的价值,而是你在想你应该如何去评论这样的一本书,如何全面且客观的评价,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是我们也必须做到,努力做到,因为我们写出的文字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我们必须要为我们所写出的文字负责,虽然这些文字只是我们个人的观点,可是这些文字同样也是我们作家经过许久的时间反复推敲才写出的,这是灵动的文字,我也希望各位读者们以后再读小说,包括我写的,或者是别人写的小说的时候,你一定要走进那个故事情节,不要成为一个外人就肆意的评论,你的评论是不正确的,你根本就没有把握到作者的心思,你根本就没有一颗欣赏的心,我觉得做人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上出现的问题,是非常可悲的。

七十三篇散文构筑了《目送》,龙应台在她的叙述中写到了这世间一切的温暖,包括亲人、朋友之间的,哪怕是在你赶飞机之前的一股茶香都是能够让我们这位发现了生活的美好的女作家非常眷恋的,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难享受的到这种惬意的生活了,我们的生活都像是打了发条一样,无止境的重重复复的来过,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思,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又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好好的'深思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梳理,才能看见更好的我们,以及更好的我们所孕育出来更好的未来。

看完龙应台的文字,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我很喜欢龙应台与她的儿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虽然她写出文字的方式极其普通,儿子与她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像我想象之中的那么多,但同样能够给我们暖流,这是因为龙应台会发现身边的美,会真心的注意到周围的光景是否还在,她是对于生活非常敏感的人,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她的目光里能够扫视一切,我也相信这有这样的作家才真正的能够算是一名大家。

当然,散文与随笔是我这些天来的追求,我真的想写一些我现在的心灵感受,我不知道未来的梦想是否会实现,当然,我也不知道我所期盼与憧憬的那一天,那样的生活方式会不会真正的来到,但是我还是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怀揣着当时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人生不断的走走停停,龙应台的文字也随着我们的不断更替而历久弥新,我知道她的文字是鞭策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良药,我更知道在骄阳之下的我们如果能够用一点时间去再次回味她的作品,我们还是会获益良多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少的人能够有这种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是抱着我们所谓的电子产品来消暑,来度过这样一个无味的假期,我觉得这样的度过方式非常的无聊且没有任何的意思,不如捧起一本书静静的观想着,我们总会从书中发现不一样的美,与不一样的自己。

看《目送》写的读后感1500字【2】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去读书吧。去找到这样的书,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个你也曾经经历的当时。因为当时,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