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乐求学 人气:2.29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

戳穿腮帮僧人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卖盾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矛戳得穿

卖自相矛盾

盾戳不穿

8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张()舞()形象()

乌云()电()雷()()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

(1)坏的;

(2)不加选择的:;

(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后

齐奏取得俸禄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不信惊叹

独奏只好逃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清游客们“惋惜-怀疑-惊叹不已”的态度变化过程,理解“点睛”的神奇,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理解作者用游客们在点睛前后的变化来表现张僧繇的画技高超,能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初知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抓住特点,导入新课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们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般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画龙点睛”的故事。

二、理清变化,引导交流

(一)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点睛前后写游客们反应的句子。

(二)学生交流:

1.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张僧繇,你会惋惜地说……

2.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确这是怀疑。

(2)你会怀疑地说……

3.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理解“无不、惊叹不已”。

(2)你会惊讶地说……

你会赞叹地说……

3.小结:游客们从点睛前的惋惜、怀疑到点睛后的赞叹不已,说明“点睛”是非常关键的一笔。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龙“腾空飞去”;如果说话的时候,用上关键的词句,说的话就变得………?如果写作文在关键处用上几个点睛的词或句子,习作就会变得……?所以我们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笔生花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把游客们面对张僧繇的画作时的表现写下俩,可以在提示语中加上表示动作、语气、神态的词语。

四、小结方法,明确意义

成语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言简意赅,表意丰富。如果我们再多读一些成语故事,不仅会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意思,而且能够丰富我们的积累。如果你能学者今天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发挥想象,充实故事内容,相信会对我们同学大有裨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