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乐求学 人气:1.23W

导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预防和教育模块的构建,不应局限在帮助大学生发现并矫正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应通过一些丰富的教育途径引导所有的大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所具有的抵御心理疾病的精神力量,从而取得心理健康维护的预防效果。

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工科大学生在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职业生涯特征下形成独特的心理个性特征,这使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解、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对教育体系进行重构的研究是应时之需。

一、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转变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针对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明确大学生心理特征。以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近年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成立学院心理帮扶小组,完善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并持续有效关注,近年来未发生学生恶性心理危机事件;学院6名辅导员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占学院辅导员人数的83%。

工科大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学科性、专业性较强,在知识结构中纵向发展,人文等相关知识接触相对较少,造成工科大学生性格相对偏内向,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偏弱。根据《工科大学生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时解决方式的调查》(2009级-2012级本科生)整体数据可以看出,工科大学生在问题发生时,不愿与别人分享,首先寻求自行解决。

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工科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2009级-2012级本科生)整体数据可以看出,工科大学生对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关注,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和教育活动样式单一等问题.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工科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文化知识背景,对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帮助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心理咨询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工科大学生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分析

根据《学院本科生思想状况调研》(2009级-2012级本科生)整体数据可以看出,工科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克己忍耐、严肃认真、谨慎保守的,尊重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工科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人格的高尚、事业的成功、生活的舒适更被学生看重,其次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金钱、权利和名望没有被过多地看重;在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一是要拥有幸福的家庭,二是实现自我价值,大四年级学生对得到肯定和尊重较比其他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人际交往方面,在处理问题、面对困惑时采取方式上,学生更倾向自身解决或与身边朋友寻求帮助,较少请教辅导员;在交往对象方面,学生投入精力较大的交往对象是大学同学和以前的同学,而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则是家人和大学同学,大二年级学生认为学长、学姐对他们的影响也是较大的,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大四年级学生中最为明显。在《学院本科生学风调查》数据中,通过学生学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侧面看出,工科学生课程专业性较强,培养计划中过多偏重于大学生专业技术层面的培养,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及健全人格训练方面设计的学分比重偏低,往往这些方面依赖于“第二课堂”。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工科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人格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缺失也占据一定的比重。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设计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环境,“它非常注重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1],并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从兼顾个体和社会的角度积极预防心理疾患的理念。在此研究框架下,构建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个体水平上主观积极情绪体验模块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等;对当前状态的研究聚焦在幸福、快乐,对未来的研究则聚焦在乐观和希望上。而大学阶段正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确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大学生在这一阶段不断地接触各种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选取、尝试、验证并决定适合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对未来的茫然、情绪情感的冲突、选择的冲击和矛盾不可避免。而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积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对大学生尽快地调整心态,完善自我意识,发现正确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乐观、充满希望地进入社会生活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个体水平上积极人格特质完善模块人格特质是持久稳定的人格品质或特征,在幼儿期基本形成,但在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等交互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而在引起大学生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消极人格特征是主要的因素,因而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完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模块的构建即以积极心理学研究框架下的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24种积极人格特质为培养目标,通过形成充分的自我价值认识和评价等积极情绪体验这一发展的内在源泉。对大学生各种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并将之变为一种习惯性工作方式,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顺利地度过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和关键时期,塑造健康、成功的性格。

(三)心理预控水平的积极预防和教育模块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预防理念的核心,在于挖掘困境中个体内部系统的自身塑造力量,而不是纠结于修正自身的缺陷和缺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预防和教育模块的构建,不应局限在帮助大学生发现并矫正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应通过一些丰富的教育途径引导所有的大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所具有的抵御心理疾病的精神力量,从而取得心理健康维护的预防效果。另外,该模式还应包括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测量,并掌握塑造这些积极心理品质有效干预方法,以达到在预控水平上的心理健康的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