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上)

乐求学 人气:7.56K
中国旅游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上)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面临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大众旅游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促成需求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放宽;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供给体系不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需要在结构和总量方面做出调整。从供给体系来看,我国的经济体系已经跨入了小康阶段,从大的框架结构上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但是在产业结构体系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一些明显的短腿制约了经济总量的供给能力,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近两年旅游黄金周暴露出来的行路难、住宿难、游览难等问题,实际上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短缺所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这一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仅这七个地区,就以7%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来华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国72.8%的旅游外汇收入。第二轮需求冲击来自国内旅游市场。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于是,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开始启动,形成了拉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轮市场冲击。这一轮冲击的特点表现为内生的变量,虽然规模巨大,来势汹涌,但由于它是从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如国际旅游,而且在规模流量的稳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国际旅游,给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长期反应的机会,使中国旅游业得以从容调整,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被动接待型转入以资源为载体的产品开发型。据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在8600亿元投资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400亿美元,景区景点开发80亿美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业20亿美元。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组织,以现有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初始阶段的观光产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发的、追随旅游需求的变化,被动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对旅游资源的精细加工与专业分工,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开始针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产品,逐步形成了观光、度假、专项产品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从人的消费需求出发,以项目群组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手段,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前提,搭建人类嬉戏的乐园。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复合型的游历过程,即对分类明确的单一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发展到集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伴随着世纪末人类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基调便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复合观光、度假、专项产品等多项内容,通过多侧面、多元化的开发,达成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之一。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创汇的主力,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将成为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推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实现我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如包括江、浙、沪三省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休闲区,以热带海滨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南岛度假区,横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还有以京、沪、津特大都市为依托的大型主题文化娱乐产品等等,无论在拉动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是在促进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中西部为重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