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论文

乐求学 人气:1.58W

第一篇:历史学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

一、史学科学化的思考

历史学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论文

在近代的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占据了舞台的主角。在历史观上,中国的儒家文明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史有本质差异。儒家文明的历史观是非决定论的,而西方自然科学文明的历史观,则是通过某种近似推理的手段去“发现”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西方的历史观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形式的基础上,而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则是建立在自然有机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西方自然科学文明的历史观妄图通过数学逻辑形式手段“计算”出未来历史的走向,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则是以“天道”为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皇天无亲,唯德是依”,以人心来决定未知将来的发展。西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可以清晰地推断出一个发展规律,一条如同数学的公理或定理的推论是必然存在的。这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观,把人的精神思维忽略不计,当然这所产生的自然科学文明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工业文明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前进,但其所带来的危害同样给人类带来了深重后果。整个20世纪所产生的“人祸”,都充斥着西方的暴力与狂妄,殖民主义、奴隶贸易、两次世界大战等所带来的大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反映的是人性的丧失。儒家的历史观则相信“天道”的存在,用道德劝道治国者用仁爱之心去对待百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决定着未来的历史命运。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等同于数学形式逻辑所表现出来的机械的发展,人类是地球唯一的精神思维者,需要精神文化的营养。中国儒家文明虽然在近代的物质较量中被暂时地击败,但其千年沉淀形成的精神思维模式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所深思的,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了人心的冷漠,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不顾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自然环境肆意妄为的破坏,这是其带来的恶果。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宇宙的发展演变一样,有其“天道”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演变在其中。各文明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的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对此有治愈之效,正人心是首要之道。

二、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

目前,高校的历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这种近代救亡图存所遗留的历史思维模式。五种社会历史分期法在学术界虽已经放弃,但由于高校历史教学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加之其他因素,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仍然以此为分期,分段讲解。在世界历史的讲解中,古代史部分忽略与中国古代史的对照讲解,偏重以西方历史为中心或者参照地对照讲解。在近现代历史的讲解中,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质只是一部反殖民历史。在中国史的讲解中,依然在夸大农民起义的作用,宏观批判所谓的封建暴政,缺乏微观的认识。这与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思维模式是分割不开的,彻底的固守、或完全的否定、或中体西用,在某种程度上在内心里都承认了西方自然科学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而对自身文明历史的“真实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明显的不自信。过分地企图与现实相联系,而导致牵强附会的“改观”历史。文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结合的结果,不可偏废其一。在中国这样历史犹如宗教般的国度,更应重视。

近代中国遭受苦难之际,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被顺势所接受,为救亡图存之用。目前,国内高校的历史教学的编排顺序仍以五个历史分期为线,向学生讲授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早已被确定,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散与展开。当然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打破治乱兴衰的循环历史观,促进对整个文明历史的认识。然而过度地引用,抛弃其中关于内在道德修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这样的历史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世界历史整体认识思维的僵硬,同时在看待现实时注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效果,而忽视对精神价值的需求,历史之功用亦在褪色,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地跟进,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明王朝灭亡之后,部分有识之士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观点,如顾炎武。在近代民族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经世致用”被社会普遍地接受与宣扬,空谈误国,历史亦同样地被纳入其中,如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撰写《孔子改制考》,虚言孔子亦是改革者,实则借此阐释自己的政治观点。在“致用”的实现过程中,史学的人文关怀作用被忽视。“历史学最初是记载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历史叙事是史学最初的表现形态,讲故事是历史学家本来具备的基本功与拿手好戏。”[1]

目前,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中,这种原始的功能被淡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因素被现实的“问题主义”所掩盖,这样就忽视了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中在中国古代史的讲授课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辉煌的文明发展史,而到近代史却演变成了一部单纯的反殖民斗争史,二者没有相互的衔接点,古代与近代之间存在着文化传承的不完整表述。“一个国家之所以是这个国家而不是另外的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另外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绵延相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历史与民族、国家始终是相伴的,不能分离。目前的历史教学中轻视过大,绝对的肯定与否定的现象偏多,让学生不能整体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传承功能的淡化,使得此之前的历史亦被淡化,形成了一种“历史淡化历史”的现象。物质“用”与精神因素当各自保持合适的度,过度地使用问题解读历史是不可行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需要新的答案去解决,需要编写新的历史,但不是否定先前所编写的历史,更不是“改变”,而是保证历史之真实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新的角度去探究历史中的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高校历史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地改进,并始终贯彻在教学改革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文明发展是多样联系的,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在纵横的时空网中,历史的发展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没有同一的规律,不可划一地对待。历史的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功用不可淡化,人是精神思维者,不是机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历史教学的诸多问题亦在不断出现,这是常态,因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教学也应把握历史学本身的特点。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一、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很多学科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历史学来说,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学科体系是相当完备的。但是在教学方面,很多教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创新因素,鲜有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校历史教师来说,其肩负重要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但是当前所设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科研的占比是很大的,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将科研做好,自己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许多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教学改革的关注和尝试,是十分缺乏的。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缺乏对学生自己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以讲述为主,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老师讲,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二)教材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近年来,历史学科在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研究也日益繁荣,新成果和新发现不断涌现,但高校历史教材却没有变革和推新,仍然比较陈旧。目前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通史为主,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这种教材的编写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启发性方面也很缺乏,同时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三)学生缺乏对历史专业的敬意和兴趣

由于历史专业缺乏市场定位,其本身的.替代性又很强,导致就业前景一直不理想。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质疑,其生源也日益萎缩,往日的风光不再。同时,高校的历史教师也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探知历史当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单调乏味,更让学生们感到厌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们就不愿意自主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也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建立起学生对于专业的敬意更是难上加难。

二、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有机结合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相结合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是我国高校历史教学的两个方面,如果想要研究好这两个方面的历史问题,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主动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和世界各国文献,这些文献当中蕴含着世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是当代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浓缩,避免了因高校教材陈旧导致学生们厌倦的情绪,对于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深入了解历史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观点。

(二)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和质疑能力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对传统观点的质疑能力,这种能力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的动力之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很多历史学家对早期历史的研究存在很多的推断性和猜疑性,但是,这种推断和猜疑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在给学生们上课时,要有有意识的让学生们去判断和辨别历史事件的结果是否是真实的,是否还有疑问之处,因此,需要学生把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与教材和参考书籍上的现有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培养质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相结合

1.阅读文献和质疑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教师进行具体教学内容之前,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课程相关历史文献和材料,让学生们先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将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这样历史教学就又被动变为主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介绍所授知识的前沿动态,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传统观点、新观点和相关文献一一比对,发现其中的瑕疵和不足,从而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2.课堂激情讨论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有许多未知的事件是无从考证的,这就给学生们很多遐想的空间,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对所研究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自成一派,是进行总结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教师规定历史事件,班级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逐一讨论。其二,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题目进行分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新观点进行讨论。其三,在这样两种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评论,并进一步给出学术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不同于被动式教学的新体会。在研究性学习的层面上来说,高校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为学术是教学相长的,在开放的环境中师生双方共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这种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师生们的沟通和交流,不再拘泥于教师机械讲述和学生们的被动接受,逐渐成为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不再满足于机械听讲和记忆重点,不再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下,他们会成为真正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学术研究者和文化创造者。师生双方会成为共享历史资源与共同成长的结合体,对于高校历史教学的改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